
2020年10月8日上午9点-11点,在嘉庚四(祖营楼)一带一路研究报告厅420室,李晓红教授作了题为《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三位一体——来自“厦语片”的启示》的学术讲座。这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这是一场精彩、有情怀、有担当的学术讲座。在讲座开头,李晓红教授以“一带一路”为着眼点,简述了她做这个题目的初衷。她着眼于国家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以美国、欧洲等国家对中国的讨论为例,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成就,但是离在文化软实力上产生世界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而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基础,引出中国的文化何以走向世界、如何去匹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话题。
李晓红教授继而举出“厦语片”这一范例进行探讨。她说明了“厦语片”的概念,并以“厦语片”为着眼点,点明我们应该吸取历史上“厦语片”流行的宝贵经验,在文化推广、传播上再出发,达到返本开新。同时,她认为要积极应对当前我们在文化上做得还不够的地方,弥补差距,打破固化思维,勇于开拓。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李晓红教授主要从“厦语片”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展讨论。在过程中,她列出大量证据,形成了严密的证据链,论从史出,反映出笃实学风。首先,李晓红教授介绍了“厦语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取材、音乐形式等方面的传承。其次,她说明了“厦语片”在制作机制上的创新,认为其演员、制作方、资本呈现出国际化的样貌,倾向鲜明,主要以东南亚、南洋的华侨为受众进行电影生产。其三,李晓红教授谈到“厦语片”的传播,指出它以通俗的形式,风靡海外华侨圈,并启发了“台语片”的制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意义非凡。
在解读了“厦语片”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在历史中取得的成就过后,李晓红教授话锋一转,融入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谈到了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上表现出的三位一体,讲座进入到后半部分。她认为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继往”“开来”的迫切需求,从“垃圾堆”里抢救出历史上经典的胶卷影片作品,形成了集典藏、保护、修复、教育、研究为一体的运作机制,为华语电影再次产生广泛影响做好充分准备。接着,她以深厚的文化关怀介绍了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的工作。第一,它的非功利性,不仅为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提供必要支持,也促进古旧拷贝内容的世界性传播,传达中国声音、宣扬中国价值。第二,它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她申明立足于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的戏剧与影视学科试图充分利用各方有利条件,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公司合作,打造出一个跨学科、国际化的实验室。第三,它是发展厦门区域文化,调整厦门产业结构,促进厦门不断开放的窗口。
最后,李晓红教授以一带一路为视域,讲说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建立的最终关怀,即“中国电影怎么走向世界”。在这里,李晓红教授认为,厦大电影博物馆、闽南语爱好者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厦门自贸区的有利条件,清醒认识厦门自身侨、台、特、海的城市身份,寻找、保护“厦语片”,发挥其史料价值,真正把它当作一份宝贵的文化资产,把它变成促进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有利材料。同时,我们也应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国家所作出的寄望,在影相材料上实现传承、创新与传播的结合,真正地打造国家品牌,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会后李晓红教授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