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教授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从月港出发的全球史”的学术讲座。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张先清教授介绍了月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价值。月港位于福建漳州九龙江入海处,因九龙江之海澄月溪至海门岛江道段“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的地形而得名。月港作为16世纪以来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已经成为中国融入早期世界体系的标志符号。月港的兴衰背后,揭示了中国东南滨海地区与早期全球网络及海洋世界的紧密互动关系。
随后,张先清教授以“被遗忘的梅岭港”“月港与中国贸易”“船货社会”“月港与全球微观史”四个板块详细地介绍了他目前在撰写的一部月港全球史著作。
在“被遗忘的梅岭港”部分,张先清教授主要分析了隆庆开海选择梅岭港的原因。他认为有三大原因,其一是梅岭具有海洋贸易的传统,其二是考虑到与太平洋航线的衔接,其三是规避海盗影响。同时,张先清教授指出海贸活动从梅岭逐渐转向月港的过程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南宋陈氏家族与辞郎洲故事、元代罗良与大玄钟港的开发历史就是典型代表。
在“月港与中国贸易”部分,张先清教授认为月港积极参与了“中国贸易”网络的构建。他指出,明清时期以月港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在推动早期全球市场的形成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当时,帆船贸易(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大帆船贸易)是马尼拉经济命脉,而月港在马尼拉的兴起与早期跨洲际的海洋长途贸易网络中具有独特意义。
在“船货社会”部分,张先清教授基于月港的海洋贸易历史,认为人类海洋活动除了经济意义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月港在历史上形成的“船货社会”结构,说明了人类海洋活动对滨海区域社会结构变化具有推动作用。他以月港为例解释了“船货社会”的结构形式与社会经济文化特点,认为历史上亚洲其他类似于月港的港口城市都具有类似的“船货社会”特征。
最后,在“月港与全球微观史”部分,张先清教授解析了月港的全球性特征,并以沈鈇(1550-1634)的事迹为例提出如何透过微观视角呈现全球史书写的生动性。当下,“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赋予全球史新的研究视野,也给月港复兴和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历史契机。针对以往广泛受到关注的月港申遗问题,张先清教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需要讲好月港的全球史故事;二是采用跨境联合申遗的方式,注意突出月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大叙事框架内的独特意义。

张先清教授讲授结束后,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围绕“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中国港口变迁历史背后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全球史著作”等问题展开讨论。
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张先清教授结合多语种文献与田野调查的思路新颖,值得我们学习看齐。他以月港为例,表示影响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盛衰兴替的因素具有历史演化性质,早期是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现今是科技因素较为重要,希望我们做研究的时候,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紧跟当下前沿科技发展走向,让研究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陈武元教授也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寄予期望,他鼓励在场学子注重培养跨学科思维、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积极创新;并希望未来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能够继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将此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