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23日上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丹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构建人文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标志”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来自法学院、经济学院、教育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等院系的师生参加了讲座。
首先,李丹老师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四高”——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在强调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同时,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这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人文共同体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标志。
其次,李丹教授对“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是指沿线各国以古代丝绸之路记忆为基础,以互信互利为前提,以丝路精神为内核,逐步形成责任共担、情感共鸣、价值共享的有机整体。她提出,人文共同体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源自利益又超越利益,是共同体的高级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高度认同的人文共同体。
接着,李丹教授论证了构建“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基础条件。传承千年的声声驼铃、幢幢帆影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基础,李丹老师以“送王船”文化为例对此进行了生动解析;沿线国家千年友好交往是孕育人文共同体的源头活水,融合几大文明的艺术宝库敦煌为共建人文共同体提供了良好借鉴,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则为实现民心相通提供了桥梁纽带;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强化了沿线国家共建人文共同体的积极性和认同感,是构建“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外交保障;西方国家的负面舆论和围堵打压突显了构建“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现实必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景目标为构建“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提供了方向引领。因此,“一带一路” 所借助的历史基础、所蕴含的人文底色、所依托的现实力量、所置身的时代挑战、所指向的归宿目标,无不彰显着 “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发展脉络。随着沿线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文化、文明之间交往、交流、交汇、交融日益增多,文化共同体的趋向将更加凸显。因此,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是基于沿线文化交往实践与文化共性发展走向的判断。
然后,李丹老师对“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建构路径进行了多维解析。实现语言互通是起点,“一带一路”要抓住机遇促进中文国际教育,并加强与其他国家语言的互学互鉴,为打造文化丝路提供基础性支撑;促进人文交流是纽带,支持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合作架构,是通向文化共同体的现实之路;培育文化共性是支点,珍视和发掘文化共性,提升沿线国家的文化亲密度、认同感、归属感,是打造文化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促进文明互鉴是引领,超越“文明冲突”的逻辑,和而不同、包容多样是最高层次的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最后,李老师总结了建设“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的深远意义。如果说经济活动决定“一带一路”建设的速度规模,人文因素则决定“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效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人文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要靠人文建设,其成效最终要由人文建设来检验,最终赢在文化认同和文明共享。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的交叠影响,急需从文化建设和民心相通的角度进行化解澄清,“一带一路”人文共同体建设可谓恰逢其时。
李丹老师的讲座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讲座结束后,陈武元教授结合自身海外留学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谈了国际人文交流、国民文明提升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场师生还就“债务陷阱论”等负面舆情的应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等问题,与李丹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李丹老师学养深厚,在国际政治、中国外交、“一带一路”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首席专家,此次讲座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